文:莱阳创客基地

会编游戏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但是人类的进步,靠的并不是游戏的更新,对原子世界的改造与革新,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教育是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四十年是比特世界飞速发展的四十年,那么未来将是原子世界创造奇迹的时代。

通过感知来学习,印象更深刻

孩子们从出生开始,便通过“感知”来学习(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而机器人恰好也是通过传感器来感应物理世界。因此,对于K-5年级的的学生而言,机器人是最合适的教育工具。

曾有研究表明,多维度的感官刺激,能够激发多种认知之间的联系。由Makeblock开发的教育机器人mBot就是运用的就是这一原理,通过让亮蓝色的机器人穿越网格、自动躲避障碍物或发射乒乓球,来吸引小朋友们“去触摸”、“去搭建”、“去测试”“去跟随”乃至“去奔跑”。如此一来,学生们便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增强各神经区域之间的联系,最终能够提升学习效果、巩固长期记忆。

mbot机器人

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各类机器人教育的花费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他们都不具备实用性。不过,这项投资将会在随后几年,以不同的方式产生有价值的回报。当然,在此过程中,会有些升级换代的需要,但是这类花销,相对使用计算机教学对学生带来的伤害是不值得一提的。过度使用计算机,将导致学生们陷入“偏瘫式”的生活方式,长期得不到锻炼,容易使得学生陷入头痛、背痛、脖子痛、肩膀痛等亚健康症状。相反,采用机器人的编程教育则能够让孩子们“站起来”、“动起来”,从而降低孩子们的健康风险与花销。

掌握一门技艺很有必要

编程就像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想要“以文载道”,那么技艺和思想一个都不能少

技艺是实现创意的必备条件,想法再好也需要表达工具。我们无法想象孔子大字不识一个,也无法想象贝多芬看不懂乐谱,更无法想象齐白石不懂用画笔、米开朗基罗不会用锤子。即使在小学阶段学习编程,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是我们开始写作之前,也必须的学会使用“汉语”这一门工具。这样,我们才能将脑海中的画面、思维用文字表达出来。

85后作家,张怡微,在带教MFA(创意写作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发现,这一代年轻学生在写作上的通病:缺乏逻辑,思维跳跃,上下文写得不是一回事。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可能与他们从小未曾接受系统的“工具化”表达训练有着极大的联系。其实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训练“工具化”的准确表达。

学编程与学写作一样,最初也是从模仿开始,锻炼基础的技艺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工具化”的表达方式,才能有效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创意。熟练掌握工具,能帮助人们专注于创作本身而不是工具的使用,从而给创作者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少儿阶段学习编程,不是为了掌握一项技能,而是为了探索未来的可能。

我们知道,会画画的不一定是画家,也可能是大芬村的画匠。艺术家追求的是艺术的高度,是一个创造者,且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对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而画匠则追求的是一成不变的稳,追求的是技艺的精湛和娴熟,触碰的是作品的边缘而不是核心。

绘画对一个画匠而言只是一门专业技能,他们需要依靠这一专业技能来满足人类最初级的生存需要,当人们只为满足初级需求而进行简单机械性的劳作时,必然不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索与追求,这也就是为什么画匠只是单纯的画匠而不能称之为艺术家的根本原因。

技艺与思维是学编程不可或缺的两大板块,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思维应该比技艺更重要,我们需要在意的并不是编码本身,不是用哪门语言去写代码,而是用计算思维去理解世界,这才是我们需要给孩子打开的那扇大门。所以在少儿阶段学习编程,我们并不强求技艺的精湛与娴熟,更重要的是保持兴趣,激发创造力。

不执着于某项工具

技艺这东西就是一门工具,掌握一门工具很有必要,但是执着一个工具却没什么意义。工具诞生的目的是提高效率效果、解放生产力,从长远来看都是工具去适应人,而非人去适应工具,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会把工具做的复杂,反而应该是越来越智能化(傻瓜化)。

最开始我们用命令行与计算机交互;然后出现了图形化界面,我们开始用鼠标去控制电脑;iPad的出现,让我们开始逐渐习惯用手直接去与计算机交互;那么未来,我们是否可以用语音去控制,甚至脑电波与计算机交互呢?

我们知道计算机语言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大类。而这三种语言也恰恰是计算机语言发展历史的三个阶段。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使用的是最原始的穿孔卡片。这种卡片上使用的语言是只有专家才能理解的语言,与人类语言差别极大,这种语言就称为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第一代计算机语言。这种语言本质上是计算机能识别的唯一语言,人类很难理解。以后的语言就是在这个的基础上简化而来。虽然后来发展的语言能让人类直接理解但最终送入计算机的还是这种机器语言。

计算机语言发展到第二代,出现了汇编语言。汇编语言用助记符代替了操作码。用地址符号或标号代替地址码。这样就用符号代替了机器语言的二进制码。汇编语言也称为符号语言。 比起机器语言,汇编大大进步了。尽管还是复杂,用起来容易出错,但在计算机语言发展史上是机器语言像更高级的语言进化的桥梁。

当计算机语言发展到第三代时,就进入了“面向人类”的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是一种接近于人们使用习惯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允许用英文写计算程序,程序中得符号和式子也与日常用的数学式子差不多。高级语言发展于上世纪50年代中叶到70年代,流行的高级语言已经开始固化在计算机内存里了。比如basic语言。

现在,计算机语言仍然在不断的发展,种类也相当多,比如FORTRAN语言,COBOL语言,C语言,C++,PASCAC,JAVA,JavaScript,Python,Ruby等等。

从人机交互及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发现,工具是在逐渐进化的,会变得越来简便,也会越来越适应人类的使用。所以,是工具就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面临淘汰。因此掌握一门工具很有必要,但是执着一个工具缺没什么意义。

未来将是原子世界创造奇迹的时代

过去40年,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集中在比特世界,是因为这个领域的政府管制最少,最为自由,所以吸引了最多的资金、人才与想象力,摩尔定律支撑着这个行业以每18个月翻一倍的速度急剧增长。

但是,比特世界里的一切突破都是在“模拟”,以便于创造、转换和重新安排那些已经存在的,或者永远不会存在的东西的虚拟映射,而“真实”世界的环境并没有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没有发明出可以飞的车?因为我们宁可沉溺于iPhone的每一次琐碎的更新,也不再幻想可以飞的车。因为我们忘记了科技还有更壮阔的理想。在他看来,这就是“未来的终结”。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四十年是比特世界飞速发展的四十年,那么未来将是原子世界创造奇迹的时代。毕竟,如阿里、京东等靠互联网发家的电商企业们,都开始布局新零售了,回归实体将是未来的趋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