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Mak-er)“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创客”本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验课题,此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即“创客”。“创客”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
从本意上来说,任何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东西的人都可以称作“创客”,不过现在提到“创客”,往往指的是那些应用科技来改造物件或者创造新的物件的DIY爱好者。
随着电子配件、3D打印机价格越来越亲民,开放的软件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容易上手,很多创客们搭建机器人,使用3D打印来设计制作东西,并在互联网上分享创意和经验,渐渐的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创客文化。这种文化和教育相结合,就是创客教育。
很多人误以为创客玩的那些东西和普通人的生活有距离,只有懂高科技的人才能做;或者创客教育就要有编程、机器人或者3D打印机才行。其实创客文化的本质,与强调自己动手创造的DIY文化同出一辙。创客理念是来自于生活,也应用到生活中的,科技只是一种手段。同样,创客教育的灵魂也不是运用高科技,而是通过实践来学习、创新或解决问题。
这点和我们之前介绍的STEAM教育理念很像。可以说,创客教育是STEAM教育的一个子集。STEAM教育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灵活运用,而创客教育更注重将想法实现出来。
那创客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呢?
这里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在幼儿园进行创客教学的例子:
拯救玩具车
一天, 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玩具金属小车掉在了幼儿园教室扶手和墙之间的缝隙里,老师们本可以自己找工具捡起来,但他们却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们发出“拯救玩具车”的挑战。
首先,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进行头脑风暴,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捡回小车。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有的说用磁铁。然后孩子们被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每组讨论的方案去收集材料和工具,并测试他们的计划是否可行,需不需要改进或调整。比如找来的绳子是不是太短了?磁铁会不会太大而塞不进缝隙里?经过几天的思考、尝试和改进,一组小朋友终于成功的救出了玩具车。
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高新科技的应用,孩子们却当了一回工程师,学着确定问题,提出设想,运用或者创造工具,测试改进方案,并与大家分享讨论。这也是创客精神之所在:应用知识,动手实践,积极地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可能有人会纳闷,上面这两个教学范例也算创客教育?没错!虽然没有科技手段的运用,但其中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去探索实践来满足求知欲,都是创客精神的体现。这样的教学原理也适用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编程、机器人和3D打印没有问题,但创客教育不应该只是按部就班地制作东西,一些贴近生活实际、引发思考的教学活动更能让孩子们领悟创客精神,锻炼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你对创客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吗?